400-072-9198
中國酒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黃酒生產企業400多家,規模以上達87家,萬噸以上黃酒企業僅十幾家,十萬噸以上的僅浙江古越龍山。且產銷量75~80%集中浙江、江蘇、上海三省市(其中浙江省就要占到60~70%),而北方省份僅占3%左右。
黃酒是惟一起源于中國的釀造酒,它的營養價值被國內外營養學專稱為“酒中之王,液體黃金”。曾為中國帝王將相的江山偉業中演繹了許多輝煌的篇章,為眾多文人墨客、普通百姓的事業與家庭譜寫了不少傳奇的故事,不愧為中華民族的酒種國粹的珍貴遺產。
據考證,中國黃酒盛于西漢、在漢唐時期,黃酒消費在世界上一統天下, 自宋代之后,特別是清朝末期,受列強之侵,國運衰落,黃酒而被其它酒種取代!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以來,為保護這個集中華民族特色與養生于一身的人間美酒,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并出臺多項政策重點扶植黃酒產業發展。然而,受傳統思維的影響,在黃酒技術與經營創新上一直無法突破觀念的桎梏而導致收效甚微,使我國黃酒產業多年來發展停滯不前。
黃酒作為一種發酵酒,特別容易被人體吸收,尤其是被溫過的黃酒。目前釀造的黃酒存在一種名叫高級醇的物質,適量的高級醇能賦予黃酒豐滿的酒體。但高級醇過量則會給黃酒帶來異雜味并引起較強的致醉性,俗稱“上頭”。筆者經過多次求證,發現不少人均有這樣的體會。這也說明黃酒在滿足消費者喜好,釀造技術的改革與創新上仍有很的路要走。
行業人士知道,黃酒獨特的制曲與釀造技術,曾被國內外譽為古代四大發明之外的“中國五大發明”。正因如此,我國目前黃酒釀造的主要原料仍然是繼承祖先所用的糯米,而糯米受地域限制產量少,原料短缺,酒的產量無法增長。在黃酒釀制工藝上,一是采用以麥制曲;二是用糯米蒸飯,大缸盛好,把酒曲拌后讓米飯發酵的“淋飯”;三是把水倒到“娘酒”的大缸里拌勻,加上蓋釀酒并貯藏三、五年后勾兌調制方可,由于受這些傳統釀造技術的制約,形成了黃酒目前的“ 干、澀、苦、酸”的風格,讓眾多飲酒愛好者“望而卻步”,其關鍵因素是口感難以適應。
面對當今與未來的酒類消費市場,黃酒企業應抓住機遇,在技術上更新觀念,認真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與發揚黃酒幾千年文化內涵與傳統工藝配方的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
顯而易見,黃酒要想象啤酒、葡萄酒那樣立足國內外市場,重塑國粹形象,回歸通喝、暢飲,技術創新現已成為該行業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著重加大黃酒企業科技投入,突破原料障礙,徹底改變非糯不成的局面,創新黃酒品種。積極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合作,著重抓好黃酒核心產品的科技創新,利用現代科技對黃酒生產工藝進行創造性的突破,改季節性生產為全年生產,改手工業生產為現代化生產。在確保黃酒營養成份不變的基礎上(富含21種氨基酸和16種微量元素,氨基酸含量在10000毫克/升以上),對酒的口感進行科學調制,徹底杜絕黃酒目前“干、澀、苦、酸”的味道風格。同時,還有必要調高黃酒的酒精度(25度左右為宜),使黃酒與葡萄酒、啤酒酒度形成區隔,凸現獨具一格的黃酒個性。
在經營戰略上,黃酒企業應把忠誠的經、分銷商與廣大消費者置于組織結構與經營的核心,通過專業化的營銷管理團隊向各市場區域經、分銷商及廣大消費者提供超值和可供選擇的服務。與經銷商建立長期的緊密性關系,讓商家與消費者不斷感受黃酒企業永恒真誠的服務,讓商家與消費者深感“國粹”黃酒企業與眾不同服務質量。利用他們的口碑傳播,讓各區域市場的廣大消費者對本企業、本產品從認知產生認同,提高知名度,增加美譽度,引發黃酒在各區域市場旺銷,真正使黃酒成為國內酒業市場消費的主流,才是中國黃酒企業當今與未來的發展核心課題。